●●● 留言簿--留言查阅 ●●●
·留言无须注册·
题外话,无意中进来的网站,发现荀子的注音及释意这边是最全的,还是综合了各个版本。非常喜欢。站长及工作人员们付出了很大心血,非常感谢.
其说甚尔<7>,其菑甚惨<8>。则牛马相生,六畜作祆<9>,可怪也,而不可畏也<10>。
有幸围观站长删改原文.感觉这样处理的非常好,语句和逻辑都对仗通顺.我要照着这个版本重抄一遍. 站长费心了,替喜欢荀子的同好及我自己谢谢站长.
站长非常谨慎严谨
第二个问题:“应唯则节<5>”,应为“噡唯则节”,已纠正。
荀子正论篇第十八 虽此裸而薶之<16>,犹且必抇也,安得葬薶哉! 译文:即使是赤身裸体来埋葬死人,也一定会被挖掘的,哪能埋葬呢? 是否翻译为:即使把死人赤身裸体来埋葬,也一定会被挖掘的,哪能埋葬呢? 结构肯定是原先的合理贴切,但稍有歧义,赤身裸体这四个字形容的主体会产生些歧义。
另,题外话,这一段抄的脑袋大了.
另,谢谢楼上朋友的夸奖.是站长太强了,我们后来者是锦上添花^_^
所以应该改成:降,脱屦<12>升坐,修爵无数<13>
另,前面“乐行而民乡方矣<4>”一句,已改为“乐行而民鄉方矣<4>。” <4>鄉:“嚮(今作向)”字略笔,不可简写作“乡”。
这里似乎应该加个备注: 餧wei四声 餒 nei 三声 之误,饥饿
<1>符号插入的位置错了
局室、芦帘、稿蓐、敝机筵,而可以养形<4>
<3>局室芦帘:《集解》作“屋室庐庾”,据《初学记·器物部·帘四》引文改。 局:局促,狭窄。 葭[jiā 音家]:初生的芦苇。 槀[gāo 音搞]:谷类植物的茎秆。 蓐:草垫子。 尚:当同“敝”,破旧。
字标错了,而且似乎是两个版本的字混同了.
<3>饰:通“饬”,整治。 字符插错位置
<1>孟子:即孟轲。 <7>。这里的引语,不见于今本《孟子》。
多了个 7 的字符
<4>“所谓性善者……故曰目明而耳聪也”一段据文义当在“若是则过矣”之后,今译文移正。
我说:像这样来解释就错了。孟子所谓本性善良,是指不离开他的素质而觉得他很美,不离开他的资质而觉得他很好。那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、心意和善良的关系就像那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、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一样罢了。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一样。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、脱离他的资质,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良,由此看来,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
这一段的译文顺序混乱了。
最后一段中间段 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<8> <8>砺:《集解》作“厉”,据世德堂本改。 版本混同了,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<8
最后一段 中下段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,靡使然也<12>。 <12>靡[mí 音模]:通“摩”、“磨”,接触,磨炼,指受外力的影响。 应该是: <12>靡[mo 音模]:通“摩”、“磨”,接触,磨炼,指受外力的影响。
乐论篇第二十 中间偏下段 君子以钟鼓道志,以琴瑟乐心<1>;动以干戚,饰以羽旄,从以磬管 起头这一段 耳目聪明,血气和平,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,美善相乐<3> <3>美善于乐:世德堂本作“莫善于乐”。 两个版本混同了,按译文来看,是已经改为美善于乐 要使人们耳聪目明,感情温和平静,改变风俗,天下都安宁,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。
成相篇第二十五 上数第六小段 主之孽,谗人达,贤能遁逃国乃蹙。愚以重愚<1>,闇以重闇成为桀<2>。 本章韵脚:孽、达、蹶、桀,月部。 似乎版本混同了, 蹙 蹶 这两个字的版本没有统一
成相篇 中上段 成相竭,辞不蹙<1>,君子道之顺以达。宗其贤良,辨其殃孽□□□<2>。
<1>蹶[jué 音决]:竭尽,枯竭。 <2>此句恐脱三字。 本章韵脚:竭、蹶、达、孽,月部
同样 蹙 蹶 版本混同
<2>鲜[xǎ3n 音显]:少。从本篇押韵的情况来看,一般是两个三字句、一个七字句、一个十一字句为一章。而这十一字句一般可读为上八下三,或上四下七,或四四三。但也有变例读上六下五。此文也属变例,读五三三。前人多于“贤”字处逗,实不当。 本章韵脚:辞、治、灾,之 韵脚里 之部 缺个 部 字
版本混同, 断句按<2>解释 为 隐过疾贤长,由奸诈,鲜无灾。 (当然,只是引用另一断句版本,也不算是版本混同,不改也没有错处,个人觉得 长和鲜相对仗,长由奸诈鲜无灾更顺口,我用了站长教的思考方式,朝夕相对^_^)
<1> 愎[yǎng 音仰]:同“仰”,依赖。 卬[yǎng 音仰]:同“仰”,依赖。 版本混了
<2> 修:《集解》作“修”,据宋浙本作“循”。
五条原则都听信,遵循为君的纲领
按译文看,选的是 循 字 。可改可不改。
因为我这边订正自己前期抄录的问题,所以新进度特别慢,站长可以一周看一次就好,不然每次一点点,耽误站长功夫.^_^
凡物有乘而来<1>,乘其出者,是其反也<2>。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所凭借才来临的。凭借自己出现的事,这就是那返回到自己的事。 这段的翻译有些奇怪. 是不是应该翻译成: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所凭借而来,乘着征兆而来,是呼应其征兆,返还其自身。,
<6>布:麻布。 锦: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。 6似乎是个锦 字,不是 帛. 另,中间有空白段落. 第二十六篇结束^_^
子道篇第二十八 入孝出弟<1>,人之小行也。上顺下笃,人之中行也。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,人之大行也。若夫志以礼安,言以类使<2> <2>类:类:法。参见《方言》、《广雅》。法,规范。 多打了一个 类: 哀公篇第三十一 第一段 哀公曰:“然则夫章甫、絇屦、绅而搢笏者<2>,此贤乎?” 屦[joù 音句]:用麻、葛等制成的鞋。 多了个O 夫端衣、玄裳、絻而乘路者 路:指大路. 应该是指大车.与前文一致. 乘路 另,请教 薄言采之 是否念 bao bo 威仪棣棣 是否念dai 不教而诛 jiao 四声 老而不教,死无思也. 是否也是四声
“絻而乘路者”:路,于此通“辂”。《正韵》“鲁故切,音路。”《玉篇》“大车也。”《释名》“天子所乘曰玉辂。谓之辂者,言行于道路也。”
薄:书文读音 bó,口语俗音中往往读 báo,在古典中以读 bó 为宜。
威仪棣棣:棣,按古音读“代”。如《韵会》“待戴切”,《正韵》“度耐切,音代。棣棣,闲习貌。”
教:读一声,多专指传授、传习,如“画荻教子”“教书育人”;读四声,多专指开导、训诫,如“孺子可教也”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。然而,有时“教”字又合指传授、训导,亦读四声,如“教育”“教师”。 古文或古诗中“教”字也通“叫”,其实又多读平声,即一声。如“不教胡马度阴山”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等等。但除非特意为了强调古声韵的味道,今人完全可以按今音声调来读,即将诗句中的“教”字读作四声。
本站在整理编校典籍时,首先确保原文的准确,而译文部分多未顾及审定,故而译文部分仅供参考。朋友们若发现原文错误,及时告知。